晶間腐蝕是一種常見的局部腐蝕。腐蝕沿著金屬或合金的晶粒邊界或它的臨近區域進行,而晶粒本身腐蝕很輕微,這種腐蝕現象稱為晶間腐蝕。
晶間腐蝕使晶粒間的結合力大大消弱,降低材料的強度,嚴重時可使材料的機械強度完全喪失。這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局部腐蝕,因為材料產生腐蝕后,外觀上沒有什么明顯變化,但強度已完全喪失,常造成設備的突然損壞。不銹鋼、錦基合金、鋁合金、鎂合金等都是晶間腐蝕的敏感材料。這些材料在高溫條件下工作或焊接時都會引起晶間腐蝕。以晶間腐蝕為起源,在應力和介質的雙重作用下,可使不銹鋼、鋁合金等誘發晶間應力腐蝕,所以,晶間腐蝕有時是應力腐蝕的先導。
(一)貧化理論
溶質貧化理論是人們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論。“貧化”是個總稱,對不銹鋼和鋁、銘、鎳合金是貧銘論,對鉛銅合金是貧銅論。這個理論能很好地解釋奧氏體不銹鋼的晶間腐蝕。
現以奧氏體不銹鋼為例介紹貧化理論。
常用的奧氏體不銹鋼,在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質中(如充氣的NaCI溶液)之所以產生晶間腐蝕,是由于加熱冷卻不當引起的,當奧氏體不銹鋼加熱后,在450℃~850℃溫度區間緩慢冷卻或停留,就會產生晶間腐蝕敏感性。所以,把這個溫度區間稱為敏化溫度區,或奧氏體鋼的危險使用區。
根據晶間腐蝕的機理,可采用下列措施防止晶間腐蝕:
①重新固溶處理。例如把焊接件加熱至1050℃~1100℃,使沉積的(Fe,Cr)23C6重新溶解,然后淬火防止其再次沉積。焊接應快速進行,焊后應快冷,防止材料在敏化區停
②穩定化處理。煉鋼時加人一些強碳化物形成元素,如鈦和鈮等。它們和碳的親和力大,能與碳首先生成穩定的鈦、鈮碳化物,而且這些碳化物的固溶度又比(Fe,Cr)23Cg小的多。在固溶溫度下幾乎不溶于奧氏體中,這樣,經過敏化溫度區時,(Fe,Cr)23C。不致于大量在晶界析出,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奧氏體不銹鋼產生晶界腐蝕的傾向。鈮和鈦的加人量,應控制在碳含量的5倍~10倍。為了使材料達到最大的穩定度,還需進行穩定化處理。所謂穩定化處理,就是將材料加熱到一定溫度,使其生成穩定的化合物,以避免不希望的新相析出。
③采用超低碳不銹鋼。實踐證明,如果奧氏體不銹鋼中碳含量低于0.03%時,即使鋼在700℃時長時間退火,對晶間腐蝕不會產生敏感性。碳含量在0.02%~0.05%的鋼稱為超低碳不銹鋼,但這種鋼的冶煉成本較高。
④采用雙相鋼。奧氏體不銹鋼易于加工,但易發生晶間腐蝕,鐵素體鋼具有良好的耐晶間腐蝕性,但加工性能差。若用奧氏體-鐵素體雙相鋼,就可取長補短,解決晶間腐蝕問題,是目前抗晶間腐蝕的優良鋼種。